共识解读|聚焦肢端肥大症治疗结果的评估及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
临床亟需优化治疗策略。手术是肢端肥大症的首选治疗方式,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难以实现生化控制,需接受药物或放射治疗。近期,《肢端肥大症治疗结果共识:更新》
临床亟需优化治疗策略。手术是肢端肥大症的首选治疗方式,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难以实现生化控制,需接受药物或放射治疗。近期,《肢端肥大症治疗结果共识:更新》
垂体泌乳素(PRL)腺瘤的人群患病率约为37/10万,年发病率高达(2.0~8.2)/10万,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(占46%~66%)。育龄期女性是好发人群,25~44岁男女患病比例为1∶10,而年龄大于50岁(女性绝经期后)男女患病比例差异无统
59岁的大爷,去年体检查出有几个肠息肉,医生建议他做个肠镜切除。可他嫌麻烦,觉得自己身体挺好,拖了一年。谁想到今年再查,不是息肉了,直接成了肠癌中期。他家人听到这个消息,几乎当场愣住。主任看了检查报告,叹了口气:“这不是突然,是早就有迹象,只是没当回事。”
王大爷今年六十五,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,唯独有一件“难言之隐”——便秘。最近几个月,这老毛病越来越严重,时常觉得肚子胀鼓鼓的,去厕所一待就是半天,苦不堪言。女儿小慧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再三劝说下,终于拉着不情愿的王大爷去了市医院消化科。“大夫,我爸就是老便秘,
很多人以为,肠息肉切了就万事大吉。这只是开始。肠息肉的复发率可以高达30%,尤其是高危型(如绒毛状腺瘤),和结直肠癌有着紧密联系。切除不是终点,而是一次命运的提醒,提示我们必须改变某些习惯。
有人常说:“小毛病拖久了,就成大问题。”可谁能想到,有一种看似不起眼的小息肉,却能在身体里悄悄变坏,癌变率竟能达到90%。它不疼不痒,却比很多人想象的危险。说来讽刺,不少人身体里早就住着它,却浑然不觉。
结直肠癌 息肉 被忽视 腺瘤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025-10-20 12:14 3
肠镜检查发现,他的肠道内密密麻麻的有数百枚息肉像长满了“葡萄”,并且部分已经癌变,发生肝转移,仅切除肠道病变对其生存意义不大[1]。
北京时间9月28日,《南方都市报》发布的独家采访中,朱雨玲首次公开谈及近期困扰她的欠款风波,这位从抗癌经历中走出来的乒坛名将坦言,这场无妄之灾让她压力巨大,甚至不敢出门,严重影响了她生活和训练,她表示此前生病就和隐忍性格有关,但这一次,她选择不再忍让,已于8月
补充:部分中期患者化疗降期后可能有保乳机会;65岁以上、激素阳性且淋巴结阴性者,一般不用放疗。具体方案需和医生商量决定。
癌症的形成非常缓慢,人体长期暴露在致癌环境下,大约需要20~30年才能发展成为癌。期间要经历细胞转化、癌前病变、原位癌、获得侵袭转移能力等多个步骤。
这是不少人听到医生建议做肠镜时的第一反应。不是因为没时间,也不是因为不明白检查的重要性,而是那种浑身发紧、下意识抗拒的感觉,像是被一桶冷水浇了头。明明知道这检查是为了自己好,可就是过不了那道心理关。